甘肃兰州中专院校中就业的是那一个?
甘肃兰州中专院校中就业的是那一个?
今年是庚子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今年可以说是12生肖的开始。自1月以来,整个国家一直处于紧张而危险的**肺炎**中。餐饮、服务业、各大娱乐场所、人员较多的大型企业全部关停。没有正厅了。导致国家经济不太景气,很多企业无法盈利,只能裁员。本来这几年就业就很严峻,可想而知今年就业形势有多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也就是说,按照* * * *的保守数字,每100个就业人口中,就有5个以上的人失业。
往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呢?毫无疑问,他们面临着以下问题:
比较好,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今年共有874万大学毕业生,比其他人增加了40万,还不包括之前没有考研成功的人,这个数字可能将近900万。
所以在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今年的毕业生普遍就业压力较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大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
考虑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高中没孩子怎么办?那岂不是以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所以我们在选择中专的时候,要考虑就业。那个学校就业好,能安置工作,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 * *分;
甘肃东方实业中等职业学校是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以学历教育为主,国家承认的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全日制技工院校。学院创建于1982年,先后获得“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办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05年至2007年,三次走进北京**大会堂,荣获全国就业示范院校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奖、**西部品牌院校。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专业人才,得到了**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第二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校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创业观、职业观出发,严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它贯彻“学知识、重技能、求生存、求发展”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形式、机制和办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和掌握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以“服务为本,就业为导向”为培养目标,努力夯实文化基础课,使学生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也优化教学流程,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做到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学有所用;会生存发展,让学生在当今社会更有竞争力。
第三点:
建校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新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生入学时与学校签订学生培养就业安置合同,为用人单位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就业。学校还与深圳、广东、杭州、苏州、天津、北京、上海、无锡、青岛、大连等沿海大中城市的180多家企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关系。毕业生供不应求,安置率100%。发展中的甘肃东方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将立足甘肃,服务经济。建设教育理念先进、文化特色鲜明、教育模式独特的省内***、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如果选择在甘肃兰州读中专,首先要重视就业。甘肃东方工业中等职业学校值得青睐。
更多阅读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_招生简章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_招生简章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
来源:网络转载而成 ??时间:2023-04-30
湖南农学院
湖南农学院位于长沙市东郊姚托,校区面积3300亩,是园林式省属重点高等农业学府。
湖南农学院是1951年3月,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的。同年10月,**主席亲笔题写“湖南农学院”校名。
学院成立初期,大学部设农艺、农业经济、植物病虫害、森林、园艺、土壤等6系;专科部设农艺、森林、兽医、农田水利、植物病虫害等5科;另附设高农部(属中专)和农林干部培训班。在首任院长李毅之的主持下制定一整套办学规章制度,保证了学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湖南农学院创建40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951年全国进行农业院校调整时,学院仅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以湖南为主,面向中南招生。其他各科均调入省外农林、水利院校,高农部及农干班划出扩建为长沙农校。1958年,除林学系划出组建湖南林学院外,又先后增设植物保护、土壤农化、农业化学、果树、蔬菜、茶叶、农业物理、纤维作物、畜牧、兽医、农机等11个专业。从1961年开始,学院贯彻****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继调整、撤并专业4次,至1965年保留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3个系,设农学、植保、茶果、畜牧兽医等4个专业。1966年至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0年6月恢复招生。
1978年湖南农学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学科的专业相继恢复,不断充实和发展。本科、专科、函大、夜大多层次办学形成格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学院十分重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1989年开始园艺系试行按系(学科)招生的试点,按照“通用基础阶段、扩大专业面阶段和按需定向阶段”三段组织教学。为加强各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学院相继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三结合”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区域性综合开发试点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从1986年开始,学院对系(部)和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拓宽原有专业的内涵,并由过去偏重于种植业逐步向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工程、经营管理、农业教育等多学科多专业配套的方向发展。现在学院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兽医、畜牧水产、农业工程、食品科技、贸易经济、职业技术教育、外语、社会科学等12个系和基础科学、成考教育两个部,下设农学、植物保护、土壤与农业化学、茶学、果树、蔬菜、兽医、畜牧、淡水渔业、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食品科学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畜牧兽医教育、农用机电教育、农村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等19个本科专业和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园林、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农村工程技术与管理、食品检验、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国土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会计与审计、农业环境保护、特种水产养殖、特种经济动物、英语(经贸)、农村经营(信用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检验与营销、机电、烟草、特种蔬菜等17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均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水稻、苎麻、油菜栽培育种、茶树种植、动物营养、酶工程、植物遗传工程等7个学科已建成为省的重点学科。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昆虫、植物病理、土壤学、果树、茶学、蔬菜、动物遗传育种、兽医病理、农业机械化、植物生理、生物化学等13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生理生化2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在招生与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使这些地区的学生“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采取单独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口招收一定数量的农林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招收参加农业生产两年以上,热爱农业的部分高中或农村职业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回原县、乡、镇一级岗位工作;近年来还扩大了对自费生、委培生的招生名额。湖南农学院受国家教委委托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南方15省(市)区农村职业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1990年以来,共举办13期培训班,已培训校长、职教人员797人。1992年学院有在校本专科生3095人(其中本科生2557人)、硕士生31人、博士生9人,另有函授、夜大生321人。
40多年来,学院逐步建设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全校教职工2284人(含教学实验农场885人),其中专任教师521人,科研人员107人,共有教授31人,副教授184人,讲师545人。在老教师中,周汝沆教授从事农业教学60余年,是知名的作物栽培和育种学家;**籍的柳子明教授执教60多年,对园艺各学科和稻种起源有广泛研究,造诣颇深,获**民主主义****国旗勋章;博士导师胡笃敬教授执教50多年,是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博士导师李宗道教授执教50多年,是著名苎麻专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使这门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茶叶专家陈兴琰教授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茶树育种学》获1992年全国优秀教材奖;茶学专家陆松候教授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遗传学家裴新澍教授,在数量遗传方面有广泛研究,他提出的“亲缘学说”和“相对遗传力”理论,为“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他还有不少老教授对所在学科进行了广泛研究,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有一点,还有一批毕业于本学院的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如康春林教授,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博士导师罗泽民教授,在生物化学领域和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博士导师官春云教授,在油菜栽培和遗传育种方面提出了油菜“冬发”的完整理论,培育出湖南省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何觉民教授主持的两系法利用小麦**优势技术的研究,1992年通过鉴定,居国际领先地位。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已建立苎麻、茶叶、园艺作物和农业教育等研究所,以及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植物遗传研究中心、速溶系列食品开发研究中心,而苎麻研究所同时又承担全国苎麻技术开发中心的种植部分的任务,还有一点还有7个研究室。自1978年以来,学院每年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课题160多项(内有国家级重点攻关课题13项)。1979年以来,先后有4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其中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92年小麦二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经鉴定,居世界领先地位,获湖南省**262万元重奖。近10年来,学院培育的80多种粮、棉、油、麻新品种,新成果如湘早籼8号、余红1号、湘麦11号、湘棉12号、湘油11号、湘苎3号等都已大面积推广。
院长、副研究员彭干梓,从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绩卓著。以他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的农村家庭经营专业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92年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人事部等6部委授予他“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1991年至1992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的还有施启顺等13名教师。
建校42年来,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校舍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6.5万册,拥有价值143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校办农场有上千亩田土,还在校外建立3个综合开发基点县和30多个推广基地,为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和学生专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还出版《湖南农学院学报》、《农业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向全国发行。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活动,早在60年代末,先后派出教授专家赴越南、加纳、塞拉利昂等国进行农业技术援助,70年代又受**和省外经委委托举办援外人员进修班,学员毕业后分批派往加纳等非洲国家,共80多人从事农业科技援外工作,80年代,学院相继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以及**粮农组织、国际其他专业组织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科技往来,常年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经常邀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学院已派遣300余名专家教授出国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派出6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学位和进行合作科研,一部分人已学成回校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湖南农学院创建42年来,围绕“多出人才,出合格人才”这个根本宗旨,已为国家培养输送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共210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生240余人),为湖南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小编推荐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为什么需要提升学历 有什么好处(提升学历的好处文案)
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答疑:高职(大专)的考生通过何种途径升本比较好?(专科的学生适合哪种升本方法)
本文由学习网小编转载于网络而成,如有
甘肃兰州中专院校中就业的是那一个?
甘肃兰州中专院校中就业的是那一个?
今年是庚子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今年可以说是12生肖的开始。自1月以来,整个国家一直处于紧张而危险的**肺炎**中。餐饮、服务业、各大娱乐场所、人员较多的大型企业全部关停。没有正厅了。导致国家经济不太景气,很多企业无法盈利,只能裁员。本来这几年就业就很严峻,可想而知今年就业形势有多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也就是说,按照* * * *的保守数字,每100个就业人口中,就有5个以上的人失业。
往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会如何呢?毫无疑问,他们面临着以下问题:
比较好,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今年共有874万大学毕业生,比其他人增加了40万,还不包括之前没有考研成功的人,这个数字可能将近900万。
所以在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增加的前提下,今年的毕业生普遍就业压力较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大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
考虑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高中没孩子怎么办?那岂不是以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拿什么和别人竞争。所以我们在选择中专的时候,要考虑就业。那个学校就业好,能安置工作,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 * *分;
甘肃东方实业中等职业学校是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以学历教育为主,国家承认的大专或中专学历的全日制技工院校。学院创建于1982年,先后获得“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办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2005年至2007年,三次走进北京**大会堂,荣获全国就业示范院校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奖、**西部品牌院校。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专业人才,得到了**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第二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校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创业观、职业观出发,严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它贯彻“学知识、重技能、求生存、求发展”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形式、机制和办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和掌握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以“服务为本,就业为导向”为培养目标,努力夯实文化基础课,使学生在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也优化教学流程,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做到一人多证,一专多能,学有所用;会生存发展,让学生在当今社会更有竞争力。
第三点:
建校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新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新生入学时与学校签订学生培养就业安置合同,为用人单位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由学校安排就业。学校还与深圳、广东、杭州、苏州、天津、北京、上海、无锡、青岛、大连等沿海大中城市的180多家企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关系。毕业生供不应求,安置率100%。发展中的甘肃东方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将立足甘肃,服务经济。建设教育理念先进、文化特色鲜明、教育模式独特的省内***、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
如果选择在甘肃兰州读中专,首先要重视就业。甘肃东方工业中等职业学校值得青睐。
更多阅读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_招生简章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_招生简章
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成长史(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
来源:网络转载而成 ??时间:2023-04-30
湖南农学院
湖南农学院位于长沙市东郊姚托,校区面积3300亩,是园林式省属重点高等农业学府。
湖南农学院是1951年3月,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的。同年10月,**主席亲笔题写“湖南农学院”校名。
学院成立初期,大学部设农艺、农业经济、植物病虫害、森林、园艺、土壤等6系;专科部设农艺、森林、兽医、农田水利、植物病虫害等5科;另附设高农部(属中专)和农林干部培训班。在首任院长李毅之的主持下制定一整套办学规章制度,保证了学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湖南农学院创建40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951年全国进行农业院校调整时,学院仅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以湖南为主,面向中南招生。其他各科均调入省外农林、水利院校,高农部及农干班划出扩建为长沙农校。1958年,除林学系划出组建湖南林学院外,又先后增设植物保护、土壤农化、农业化学、果树、蔬菜、茶叶、农业物理、纤维作物、畜牧、兽医、农机等11个专业。从1961年开始,学院贯彻****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继调整、撤并专业4次,至1965年保留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3个系,设农学、植保、茶果、畜牧兽医等4个专业。1966年至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0年6月恢复招生。
1978年湖南农学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学科的专业相继恢复,不断充实和发展。本科、专科、函大、夜大多层次办学形成格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学院十分重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1989年开始园艺系试行按系(学科)招生的试点,按照“通用基础阶段、扩大专业面阶段和按需定向阶段”三段组织教学。为加强各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学院相继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三结合”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区域性综合开发试点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为商品经济发展服务。从1986年开始,学院对系(部)和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拓宽原有专业的内涵,并由过去偏重于种植业逐步向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农业工程、经营管理、农业教育等多学科多专业配套的方向发展。现在学院设有农学、植物保护、园艺、茶学、兽医、畜牧水产、农业工程、食品科技、贸易经济、职业技术教育、外语、社会科学等12个系和基础科学、成考教育两个部,下设农学、植物保护、土壤与农业化学、茶学、果树、蔬菜、兽医、畜牧、淡水渔业、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食品科学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畜牧兽医教育、农用机电教育、农村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等19个本科专业和农业综合技术与管理、园林、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农村工程技术与管理、食品检验、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国土管理与房地产开发、会计与审计、农业环境保护、特种水产养殖、特种经济动物、英语(经贸)、农村经营(信用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检验与营销、机电、烟草、特种蔬菜等17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均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水稻、苎麻、油菜栽培育种、茶树种植、动物营养、酶工程、植物遗传工程等7个学科已建成为省的重点学科。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昆虫、植物病理、土壤学、果树、茶学、蔬菜、动物遗传育种、兽医病理、农业机械化、植物生理、生物化学等13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作物栽培与耕作学、植物生理生化2个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在招生与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使这些地区的学生“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采取单独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口招收一定数量的农林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师资力量;招收参加农业生产两年以上,热爱农业的部分高中或农村职业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回原县、乡、镇一级岗位工作;近年来还扩大了对自费生、委培生的招生名额。湖南农学院受国家教委委托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南方15省(市)区农村职业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1990年以来,共举办13期培训班,已培训校长、职教人员797人。1992年学院有在校本专科生3095人(其中本科生2557人)、硕士生31人、博士生9人,另有函授、夜大生321人。
40多年来,学院逐步建设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全校教职工2284人(含教学实验农场885人),其中专任教师521人,科研人员107人,共有教授31人,副教授184人,讲师545人。在老教师中,周汝沆教授从事农业教学60余年,是知名的作物栽培和育种学家;**籍的柳子明教授执教60多年,对园艺各学科和稻种起源有广泛研究,造诣颇深,获**民主主义****国旗勋章;博士导师胡笃敬教授执教50多年,是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博士导师李宗道教授执教50多年,是著名苎麻专家,在生产实践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使这门学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茶叶专家陈兴琰教授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茶树育种学》获1992年全国优秀教材奖;茶学专家陆松候教授主编的全国通用教材《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遗传学家裴新澍教授,在数量遗传方面有广泛研究,他提出的“亲缘学说”和“相对遗传力”理论,为“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他还有不少老教授对所在学科进行了广泛研究,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有一点,还有一批毕业于本学院的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如康春林教授,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评为湖南省农业劳动模范;博士导师罗泽民教授,在生物化学领域和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博士导师官春云教授,在油菜栽培和遗传育种方面提出了油菜“冬发”的完整理论,培育出湖南省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何觉民教授主持的两系法利用小麦**优势技术的研究,1992年通过鉴定,居国际领先地位。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已建立苎麻、茶叶、园艺作物和农业教育等研究所,以及湖南杂交小麦研究中心、植物遗传研究中心、速溶系列食品开发研究中心,而苎麻研究所同时又承担全国苎麻技术开发中心的种植部分的任务,还有一点还有7个研究室。自1978年以来,学院每年承担国家和省下达的科研课题160多项(内有国家级重点攻关课题13项)。1979年以来,先后有4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其中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92年小麦二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经鉴定,居世界领先地位,获湖南省**262万元重奖。近10年来,学院培育的80多种粮、棉、油、麻新品种,新成果如湘早籼8号、余红1号、湘麦11号、湘棉12号、湘油11号、湘苎3号等都已大面积推广。
院长、副研究员彭干梓,从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绩卓著。以他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主持的农村家庭经营专业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1992年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人事部等6部委授予他“全国职教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1991年至1992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特殊津贴的还有施启顺等13名教师。
建校42年来,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校舍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6.5万册,拥有价值143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校办农场有上千亩田土,还在校外建立3个综合开发基点县和30多个推广基地,为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和学生专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还出版《湖南农学院学报》、《农业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向全国发行。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活动,早在60年代末,先后派出教授专家赴越南、加纳、塞拉利昂等国进行农业技术援助,70年代又受**和省外经委委托举办援外人员进修班,学员毕业后分批派往加纳等非洲国家,共80多人从事农业科技援外工作,80年代,学院相继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以及**粮农组织、国际其他专业组织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科技往来,常年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外语教学,经常邀请外国专家来院讲学。学院已派遣300余名专家教授出国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派出6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学位和进行合作科研,一部分人已学成回校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湖南农学院创建42年来,围绕“多出人才,出合格人才”这个根本宗旨,已为国家培养输送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共21000多人(其中硕士、博士生240余人),为湖南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小编推荐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为什么需要提升学历 有什么好处(提升学历的好处文案)
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答疑:高职(大专)的考生通过何种途径升本比较好?(专科的学生适合哪种升本方法)
本文由学习网小编转载于网络而成,如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17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