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标题是央视发声,不唯学历论人才。大家怎么看?能否实行贯彻?由郭靖网络转载而成
Δ【**】:央视:不唯学历是举,网友炸了
杭州**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陈键这样说:
我是这么看的,学历、头衔、帽子、职称,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是一个人才。那么我们想努力探索的标准条件,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希望一个涵盖知识、能力、业绩、贡献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的评价体系。
央视网消息:早在2015年起,杭州就将包括快递员在内的很多一线基层工作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并享受相应的人才领域,打破了原来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模式。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唯才是举。这一消息一经公布,顿时遭到广大网友热烈讨论。
事实上越好的公司对学历要求就越高:
一个好的公司,对于如今每年大学毕业生几百万的**来说,其实并不是说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更好的人才。而合理的招聘运营,会大大降低招聘成本。成百上千份的简历,进入人事部门,如何去快速又有效地筛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如何去减少招聘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按照学历要求的方式进行筛选。
更因为学历即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本身便证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公众所认可的,层层递接的一个金字塔式人才模型。其本身站得越高,则证明能力越强。
也正是因为学历变相的代表了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说更高的学历表示着再学习能力的强弱。学历也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所以说我们的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学历为门槛的招收人才的标准。
唯学历是形式,唯才是举是好事
但是学历与能力是否挂钩,其中并不是等号,学历只是说明你接受某专业学习阶段理论学习成绩较好。
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其中拥有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而到了大学才真正涉及到人才的培养。但是那些不适宜理论学习、不适合应试教育的隐性人才,却都已被淘汰在大学之外。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不缺乏适合应试教育的人才,有些人天生就有那种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运用试卷评判高低的能力。这就好像赵括的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者、提笔书写者,显得十分的顺畅与高明。但是这和具体实际**作、与实践到工作中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记得中学课文中有一篇介绍**学生就是缺少动手能力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点直言说,**学生的理论往往能达到满分,要比外国学生优秀很多,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则弱于外国学生。
以此可见,所谓“唯学历是举”则是一种近似僵硬化的**。反观唯才是举,则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此便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才是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的标准。
按照社会健康发展顺序,这样的好的政策是可以实行贯彻落实的。但是社会企业的责任感是否这么重?就要看社会导向性作用如何。实施政策是可以实施政策,但愿能顺利实施。
唯不唯学历咱也是小学木毕业,木文化的**群众,所以我不关心,我只关心,中午谁请我吃饭,年底能还人家几块钱。能活多久不饿**。人才,二字与老纳无关。
学而优则仕,这是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的,其根深蒂固。央视以前也说过这样的话的。但是,大多数人是持发对态度的。特别是有文凭的和其关系的一批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能一下子清除吗?我认为不可能的,永远都难办到的。只有部分人们在遇上上的困难了,再才临时用一下的,并不是重视有无文凭的意识。这就是现实啊!我是体验的最清楚最深刻的。我就不想说很多具体的事实了,很没有意思。所以央视发声,有点现实感,有洞察力,有先知的条件。但又这么多年了,才发声,但也不晚的。但是,优质的声音到处都是,有谁能听见?优秀的反映到处都有,谁不当耳边风?尤其是制定政策法规的人们有耳朵吗?他们能够听见吗?至于贯彻,嘴巴上贯彻一下就差多了,还算好的。至于执行,等你闭了嘴了就难得 看见执行了,这不是我太悲观啊?这是历史和现实。
应该是在挖掘人才方面从两方面考虑择优录取,光有文凭没有实干本事不行…
这个道理不用央视发声,不唯学历论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个单位只看学历,不看实际能力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单位或部门,管理者或技术权威,未必是学历最高的。
一、学历很重要,接受专业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途径。
毋庸讳言,安心读大学,在最好的年华,学习一门专业,十分重要。这个基础打好了,走上社会就有了基本保障。
不可否认学历的重要性,用人单位第一时间看的只能是学历。**机关或事业单位招聘,会直接要求学历是全日制本科。这是现实。学历是入门证,学历不够,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是,进了大学门,并不确保躺着就能赢。三心二意,游戏人生,翘课打牌喝酒,等于自毁前程。即使是勉强拿到毕业证,所学并不扎实,参加竞聘这一关,就会落下风。
二、实践过程中,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有些人,参加工作后专业对口,还有些人工作岗位与大学专业不一致,或者是大学所学,能够在实践用上的不多。
因此,上岗以后,再学习就很重要了。那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岗位上的不求上进,才是致命的。有的人心里想的是待遇,但是工作态度消极,不肯担当,不愿付出,还牢**满腹。逐渐的,就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所谓人才,是专业能力和品德修养的结合。
你是985毕业,貌似很强大,如果不能继续强专业、修人品,一样干不过一直在拼搏的三本毕业生。
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今天依然正确。
一些工作需要技能,但与学历关系不大。比如厨师、美发、瓦工、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等。我们这里现在建筑瓦工工资,每天三百。好的厨师工资就更高了,有的大厨,老板要给股份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在岗位上很重要时,你就是人才。当你可有可无时,就不是人才。和学历没有关系。
央视说的,不唯学历论人才,我认为说的对极了,不是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而是一直在贯彻执行中。
只要你有了许x馨所说的金钱、人脉、资源、平台,好使吗?
学历可以沒有,但是那四样你占了,是不是人才,这还是问题吗?
反之,你只有学历,那四样你一样不占,能不能是人才,这个难说了。
唯学历论人材,极其荒谬。从古至今,真正成大事者,多无太高学历。反之学历太高者,多为无能之辈。
不唯学历论人才,这是一种老调常弹了。因为央视的影响力,再次提出来,所以大家又开始热议。
万世师表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开门见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的是每个人在某一个方面都是人才,都有别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曾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强调的是废除条条框框,消除壁垒,让人才脱颖而出。
虽然一直有人呼吁,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几乎很难做到不唯学历论人才。不唯学历论人才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发挥作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学历论人才。
问题的核心是,不唯学历论人才,以什么论人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学历、头衔、帽子、职称,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是一个人才。
很多人说,不能唯学历,学历不等于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说得好,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人才呢?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力呢?
一般情况下,还得考试,学历高的人不就是考试厉害吗?不考试可以吗?也许行,成本太高。
比如,一个公司招聘员工,限制学历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收到成千上万份简历,如果不限制学历,收到的简历会更多。
怎么挑选人才,怎么判断能力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检阅,那么问题就是怎么组织,怎么安排实习,最后怎么证明。可想而知,成本太高、效果未必理想,并且不具有可行性。
公务员选拔,不唯学历,怎么选拔呢?让没有学历的人和有学历的人一块实习、实践,比水平高低吗?几乎做不到。
不唯学历论人才只是针对一些少数岗位和特殊岗位,才有可能用到,并且效率和效果比较好,针对普通的招聘选人,几乎不可能不看学历而海捞。
学历是什么?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学历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本身就证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更高的学历表示着更强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是公众所认可的,层层递接的一个金字塔式人才模型,其本身站得越高,则证明能力越强。
所以学历也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学历为门槛招收人才的依据和原因。
当下社会,唯学历论是一种更科学的选择
不唯学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才评价理念,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并且对鼓吹“读书无用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的**和世界,高学历越来越普及,学历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单位和组织来讲,第一是看学历,第三才是在同等学历下挑选更优秀的人才。这叫优中选优,而不是放弃学历标准。
如果不具备学历的基本条件,离门都进不去,何谈能力呢?这就是现实。目前并没有改变的迹象,而是越来越强调学历。学历的敲门砖作用在增强而不是减弱。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单位招聘过程中,不唯学历论人才,很可能被关系、背景、人情、利益、论资排辈等替代,导致人才选拔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所以,在社会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且公开公正的评判标准和程序前,以学历论人才可能是一种更好、更科学的选择。否则好的想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坏的结果。
一个人的学历和文凭,只能说明他曾经的学习经历和达到的文化水平。央视一一不以学历论人才,是正确的指导和发声。因为学历和人才之间有牵连,但绝非等同。
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固然好。世界最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均出自于高学历这一群体。他们学有专攻,又有丰富的实践(试验)经验,取得科研重大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岀状元。这个状元指的就是某个领域有专长的人才。他们可能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绝不影响他们在某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功绩。如纺织鼻祖黄道婆、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以及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三,不唯学历论,并不是赞许无知识无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名词一一学力。即通过自学和努力,文化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有学历的人。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文学巨匠高尔基,小学都未毕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文学**鲁迅,都未上过大学,但他们都成了世界级的名人。
四,重学历已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在谋职投档面试时,用人招聘单位也只能了解到档案中的信息。一般经过试用期后才会发现问题。
不唯学历论,人尽其才,量才使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当下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年那个国家花重金培养出来的某名牌大学生,选择了做卖肉的生意,学非所用,实在可惜。这样的案例屡见报端,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应有相应的规划和措施,以达人尽其才、不被埋没的目的。
这才是经典!学历只是学习的历程。人才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永远支持人才。
Δ【**】:央视:不唯学历是举,网友炸了
杭州**人才办常务副主任陈键这样说:
我是这么看的,学历、头衔、帽子、职称,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是一个人才。那么我们想努力探索的标准条件,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是希望一个涵盖知识、能力、业绩、贡献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的评价体系。
央视网消息:早在2015年起,杭州就将包括快递员在内的很多一线基层工作人员纳入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并享受相应的人才领域,打破了原来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的评价模式。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唯才是举。这一消息一经公布,顿时遭到广大网友热烈讨论。
事实上越好的公司对学历要求就越高:
一个好的公司,对于如今每年大学毕业生几百万的**来说,其实并不是说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更好的人才。而合理的招聘运营,会大大降低招聘成本。成百上千份的简历,进入人事部门,如何去快速又有效地筛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如何去减少招聘成本,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按照学历要求的方式进行筛选。
更因为学历即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本身便证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公众所认可的,层层递接的一个金字塔式人才模型。其本身站得越高,则证明能力越强。
也正是因为学历变相的代表了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说更高的学历表示着再学习能力的强弱。学历也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所以说我们的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学历为门槛的招收人才的标准。
唯学历是形式,唯才是举是好事
但是学历与能力是否挂钩,其中并不是等号,学历只是说明你接受某专业学习阶段理论学习成绩较好。
我国实行应试教育,其中拥有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而到了大学才真正涉及到人才的培养。但是那些不适宜理论学习、不适合应试教育的隐性人才,却都已被淘汰在大学之外。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不缺乏适合应试教育的人才,有些人天生就有那种学习基础知识,然后运用试卷评判高低的能力。这就好像赵括的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者、提笔书写者,显得十分的顺畅与高明。但是这和具体实际**作、与实践到工作中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记得中学课文中有一篇介绍**学生就是缺少动手能力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点直言说,**学生的理论往往能达到满分,要比外国学生优秀很多,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则弱于外国学生。
以此可见,所谓“唯学历是举”则是一种近似僵硬化的**。反观唯才是举,则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此便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才是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的标准。
按照社会健康发展顺序,这样的好的政策是可以实行贯彻落实的。但是社会企业的责任感是否这么重?就要看社会导向性作用如何。实施政策是可以实施政策,但愿能顺利实施。
唯不唯学历咱也是小学木毕业,木文化的**群众,所以我不关心,我只关心,中午谁请我吃饭,年底能还人家几块钱。能活多久不饿**。人才,二字与老纳无关。
学而优则仕,这是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的,其根深蒂固。央视以前也说过这样的话的。但是,大多数人是持发对态度的。特别是有文凭的和其关系的一批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能一下子清除吗?我认为不可能的,永远都难办到的。只有部分人们在遇上上的困难了,再才临时用一下的,并不是重视有无文凭的意识。这就是现实啊!我是体验的最清楚最深刻的。我就不想说很多具体的事实了,很没有意思。所以央视发声,有点现实感,有洞察力,有先知的条件。但又这么多年了,才发声,但也不晚的。但是,优质的声音到处都是,有谁能听见?优秀的反映到处都有,谁不当耳边风?尤其是制定政策法规的人们有耳朵吗?他们能够听见吗?至于贯彻,嘴巴上贯彻一下就差多了,还算好的。至于执行,等你闭了嘴了就难得 看见执行了,这不是我太悲观啊?这是历史和现实。
应该是在挖掘人才方面从两方面考虑择优录取,光有文凭没有实干本事不行…
这个道理不用央视发声,不唯学历论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个单位只看学历,不看实际能力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单位或部门,管理者或技术权威,未必是学历最高的。
一、学历很重要,接受专业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途径。
毋庸讳言,安心读大学,在最好的年华,学习一门专业,十分重要。这个基础打好了,走上社会就有了基本保障。
不可否认学历的重要性,用人单位第一时间看的只能是学历。**机关或事业单位招聘,会直接要求学历是全日制本科。这是现实。学历是入门证,学历不够,一点机会都没有。
但是,进了大学门,并不确保躺着就能赢。三心二意,游戏人生,翘课打牌喝酒,等于自毁前程。即使是勉强拿到毕业证,所学并不扎实,参加竞聘这一关,就会落下风。
二、实践过程中,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有些人,参加工作后专业对口,还有些人工作岗位与大学专业不一致,或者是大学所学,能够在实践用上的不多。
因此,上岗以后,再学习就很重要了。那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岗位上的不求上进,才是致命的。有的人心里想的是待遇,但是工作态度消极,不肯担当,不愿付出,还牢**满腹。逐渐的,就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所谓人才,是专业能力和品德修养的结合。
你是985毕业,貌似很强大,如果不能继续强专业、修人品,一样干不过一直在拼搏的三本毕业生。
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今天依然正确。
一些工作需要技能,但与学历关系不大。比如厨师、美发、瓦工、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等等。我们这里现在建筑瓦工工资,每天三百。好的厨师工资就更高了,有的大厨,老板要给股份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在岗位上很重要时,你就是人才。当你可有可无时,就不是人才。和学历没有关系。
央视说的,不唯学历论人才,我认为说的对极了,不是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而是一直在贯彻执行中。
只要你有了许x馨所说的金钱、人脉、资源、平台,好使吗?
学历可以沒有,但是那四样你占了,是不是人才,这还是问题吗?
反之,你只有学历,那四样你一样不占,能不能是人才,这个难说了。
唯学历论人材,极其荒谬。从古至今,真正成大事者,多无太高学历。反之学历太高者,多为无能之辈。
不唯学历论人才,这是一种老调常弹了。因为央视的影响力,再次提出来,所以大家又开始热议。
万世师表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开门见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强调的是每个人在某一个方面都是人才,都有别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曾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强调的是废除条条框框,消除壁垒,让人才脱颖而出。
虽然一直有人呼吁,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几乎很难做到不唯学历论人才。不唯学历论人才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发挥作用,绝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以学历论人才。
问题的核心是,不唯学历论人才,以什么论人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学历、头衔、帽子、职称,其实都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是一个人才。
很多人说,不能唯学历,学历不等于人才,学历不等于能力,说得好,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人才呢?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力呢?
一般情况下,还得考试,学历高的人不就是考试厉害吗?不考试可以吗?也许行,成本太高。
比如,一个公司招聘员工,限制学历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收到成千上万份简历,如果不限制学历,收到的简历会更多。
怎么挑选人才,怎么判断能力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检阅,那么问题就是怎么组织,怎么安排实习,最后怎么证明。可想而知,成本太高、效果未必理想,并且不具有可行性。
公务员选拔,不唯学历,怎么选拔呢?让没有学历的人和有学历的人一块实习、实践,比水平高低吗?几乎做不到。
不唯学历论人才只是针对一些少数岗位和特殊岗位,才有可能用到,并且效率和效果比较好,针对普通的招聘选人,几乎不可能不看学历而海捞。
学历是什么?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学历是努力后得到的结果,本身就证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更高的学历表示着更强的学习能力。
这种学习能力是公众所认可的,层层递接的一个金字塔式人才模型,其本身站得越高,则证明能力越强。
所以学历也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学历为门槛招收人才的依据和原因。
当下社会,唯学历论是一种更科学的选择
不唯学历论,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才评价理念,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并且对鼓吹“读书无用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下的**和世界,高学历越来越普及,学历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个单位和组织来讲,第一是看学历,第三才是在同等学历下挑选更优秀的人才。这叫优中选优,而不是放弃学历标准。
如果不具备学历的基本条件,离门都进不去,何谈能力呢?这就是现实。目前并没有改变的迹象,而是越来越强调学历。学历的敲门砖作用在增强而不是减弱。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单位招聘过程中,不唯学历论人才,很可能被关系、背景、人情、利益、论资排辈等替代,导致人才选拔的倒退而不是进步。
所以,在社会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且公开公正的评判标准和程序前,以学历论人才可能是一种更好、更科学的选择。否则好的想法可能会出现一个坏的结果。
一个人的学历和文凭,只能说明他曾经的学习经历和达到的文化水平。央视一一不以学历论人才,是正确的指导和发声。因为学历和人才之间有牵连,但绝非等同。
一,经过系统的学习固然好。世界最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均出自于高学历这一群体。他们学有专攻,又有丰富的实践(试验)经验,取得科研重大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句古话叫:七十二行,行行岀状元。这个状元指的就是某个领域有专长的人才。他们可能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绝不影响他们在某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功绩。如纺织鼻祖黄道婆、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以及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三,不唯学历论,并不是赞许无知识无文化,这就涉及到一个名词一一学力。即通过自学和努力,文化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有学历的人。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文学巨匠高尔基,小学都未毕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文学**鲁迅,都未上过大学,但他们都成了世界级的名人。
四,重学历已成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人们在谋职投档面试时,用人招聘单位也只能了解到档案中的信息。一般经过试用期后才会发现问题。
不唯学历论,人尽其才,量才使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当下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年那个国家花重金培养出来的某名牌大学生,选择了做卖肉的生意,学非所用,实在可惜。这样的案例屡见报端,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应有相应的规划和措施,以达人尽其才、不被埋没的目的。
这才是经典!学历只是学习的历程。人才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永远支持人才。
原创文章,作者:郭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1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