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是公办大学。榆林学院(Yulin 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2、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部门。
榆林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58年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2015年1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签订了省市共建协议,合力推进榆林大学建设。2017年,绥德师范学校并入。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院系专业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特色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榆林学院-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
榆林学院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对外交流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底,榆林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本书刊103.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近117.5万册(种),中文期刊1600余种,各种报纸近百种,自建了《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和《榆林学院图书加工平台》数据库2个,本地存贮电子资源达10TB以上。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电子版资源,以不同形式开通了CNKI、读秀、EBM、新东方英语等数据库资源10余个。
学术期刊
《榆林学院学报》(原名《榆林师专学报》、《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榆林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主要开设栏目有《自然科学专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哲学与政治研究》、《陕北文化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法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等。
榆林学院(Yulin 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全称:榆林学院
办学类别:公办
学校代码:22
颁发学历证书名称:榆林学院
校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西路4号
邮 编:719000
学校网址:http://www.yulinu.edu.cn/
2021年陕西专升本招生院校中榆林学院招生的专业有14个,与上一年招生专业相比并无增减。
土木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226分。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最多:130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建档立卡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183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181分)。
法学专业:2021年退役士兵单列计划录取分数线(210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208分)。
园林专业:2021年建档立卡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167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141分)。
拓展知识: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139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榆林学院(Yulin-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572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95人,专科生972人,硕士研究生19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人。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榆林学院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科研平台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省级项目58项,厅(局)级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6项。学校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16篇,其中核心期刊725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71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科建设
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教育;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项目
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一流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科建设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优势专业及学科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部级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
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前沿拓展: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是公办大学。榆林学院(Yulin 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2、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国家**部门。
榆林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58年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2015年1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签订了省市共建协议,合力推进榆林大学建设。2017年,绥德师范学校并入。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院系专业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特色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榆林学院-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
榆林学院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对外交流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底,榆林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本书刊103.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近117.5万册(种),中文期刊1600余种,各种报纸近百种,自建了《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和《榆林学院图书加工平台》数据库2个,本地存贮电子资源达10TB以上。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电子版资源,以不同形式开通了CNKI、读秀、EBM、新东方英语等数据库资源10余个。
学术期刊
《榆林学院学报》(原名《榆林师专学报》、《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榆林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主要开设栏目有《自然科学专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哲学与政治研究》、《陕北文化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法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等。
榆林学院(Yulin 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全称:榆林学院
办学类别:公办
学校代码:22
颁发学历证书名称:榆林学院
校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西路4号
邮 编:719000
学校网址:http://www.yulinu.edu.cn/
2021年陕西专升本招生院校中榆林学院招生的专业有14个,与上一年招生专业相比并无增减。
土木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226分。
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计划最多:130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建档立卡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183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181分)。
法学专业:2021年退役士兵单列计划录取分数线(210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208分)。
园林专业:2021年建档立卡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167分)高于普通类录取分数线(141分)。
拓展知识: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139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榆林学院(Yulin-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572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95人,专科生972人,硕士研究生19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人。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榆林学院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科研平台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
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省级项目58项,厅(局)级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6项。学校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16篇,其中核心期刊725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71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教学建设
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学科建设
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教育;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学校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项目
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一流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科建设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
交流合作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优势专业及学科
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
省部级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
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
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原创文章,作者:名品学习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