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导语】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也叫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春龙节或者春耕节、农事节等,“龙抬头”预示是春暖花开,阳气生发,雨水始落,春耕开始,蛰虫出现,万物复苏。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人们将这天作为一个好日子。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与古代天文对星辰运行的认识。
人们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又按照东南西北区分为四宫,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每宫又有7宿,二月二,是东方青龙,龙抬头。
到了农历二月份,东方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露头,其中,角宿代表龙角,第一出现,就像是龙抬头,正是春天来临,雨水开始出现,所以,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人们把“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各地有不同的传统习俗。 在唐朝时,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迎富贵”,寓意富贵吉祥,美好如意。
2、二月二,来舞龙
龙抬头时,在民间,人们有祭祀龙神的风俗,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而且,在民间,还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祈福纳吉。比较突出的是舞龙,龙抬头,来舞龙,家家户户庆春龙。这时候,人们提前合伙扎制成一条舞龙。到了二月二日这天,大伙儿来到街上,一起舞龙庆祝,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二月二,来舞龙,人们是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雨水充沛,五谷丰登,大获丰收。
3、二月二,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人们把这一天,也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吃的食物,也与“龙”相关。比如,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吃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水饺,叫做“龙耳”或者“龙角”等等。还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美食,如米饭称作“龙子”;吃春饼,把它们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吃葱饼,人们把它叫做“撕龙皮”。
另外,还有如果面条和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还有吃油炸糕,叫“吃龙胆”。是不是很有意思!
4、二月二,引龙回
引龙回,也是传统习俗,最有特点的是撒灰引龙法。
在龙抬头节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接引到家里来,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并绕水缸一圈,这叫引龙回。
也有的风俗,人们先从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保佑风调雨顺,人财两旺。
5、二月二,剃龙头
民间,有“剃头**舅舅”的传说,在正月里一般不剃头,人们更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当然,现在也不是十分讲究正月不理发。头发长了,也需要正常理发。
但是,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的非常多,理发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大家都为讨个好彩头。
在二月二,如果是儿童理发,叫剃“喜头”,长大后出人头地,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如果是大人理发,是辞旧迎新,期望带来好运,富贵发财,万事如意。
6、二月二,戴龙尾
二月二,不仅有剃龙头,还有戴龙尾,你什么是戴龙尾呢?我们简要来了解一下,看看怎样戴龙尾。
这个比较简单,是给小孩子戴的龙尾。通常,把高梁杆切割成小段,再用花布或者五彩纸,剪出圆圆的纸片,大约像铜钱大小,在中间,再夹上一个高梁段,用线串起来,把花布和五彩纸剪成的一个穗,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
到了二月二的早上,小孩子们戴着龙尾,满街穿梭,追逐嬉戏,热闹非凡。龙尾在风的吹拂下,如长长的辫子一样,两会摆动,非常漂亮真。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古朴的风俗,仍然深深地留在了人的脑海里。戴龙尾,也就是龙的尾巴,给小孩戴,象征吉祥如意,健康活力,聪明伶俐。
7、二月二,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地区,“二月二”龙抬头时,讲究比较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放龙灯。
基本做法:当地老百姓用芦苇或秫秸去扎成小船。同时,用把萝卜切成一段段,再挖出中间的萝卜,刻出小油灯,加上油,插上灯芯,等待备用。
到时候,放到船上,或者插上蜡烛,点燃后,放到船上。再把龙船放到河里或水里,为龙照路。
8、二月二,有讲究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能行云布雨,受到人们祭拜。这一天,有许多禁忌,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是在民间,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要抬头观天,怕使用针伤到龙眼,招灾惹祸;
二是也不要担水。据说,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要求人们不要到到河边或井边打水,防止打扰龙的行动;
三是忌盖房打夯。如果人们打砸地基,容易伤到“龙头”,要注意避让;还有的地方不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四是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认为这样容易伤到龙,怕伤到龙头,砸断了龙腰、龙尾,不吉利。
过去,人们在这天早上,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进行祭拜。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表示祈福纳祥、图吉利。
【小结】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这天一般处在惊蛰前后,万物复苏,农耕在即,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保佑丰收。
农历“二月二”这天,不仅是“龙抬头”的节日,还是土地神诞辰,是“社日节”。这一天,人们既有龙抬头传统习俗,又有祭社习俗。
#国学新知识#
拓展知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那么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是什么?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
前沿拓展: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导语】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也叫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春龙节或者春耕节、农事节等,“龙抬头”预示是春暖花开,阳气生发,雨水始落,春耕开始,蛰虫出现,万物复苏。
“龙抬头”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人们将这天作为一个好日子。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与古代天文对星辰运行的认识。
人们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又按照东南西北区分为四宫,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每宫又有7宿,二月二,是东方青龙,龙抬头。
到了农历二月份,东方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露头,其中,角宿代表龙角,第一出现,就像是龙抬头,正是春天来临,雨水开始出现,所以,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人们把“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各地有不同的传统习俗。 在唐朝时,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迎富贵”,寓意富贵吉祥,美好如意。
2、二月二,来舞龙
龙抬头时,在民间,人们有祭祀龙神的风俗,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而且,在民间,还有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祈福纳吉。比较突出的是舞龙,龙抬头,来舞龙,家家户户庆春龙。这时候,人们提前合伙扎制成一条舞龙。到了二月二日这天,大伙儿来到街上,一起舞龙庆祝,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二月二,来舞龙,人们是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雨水充沛,五谷丰登,大获丰收。
3、二月二,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闹非凡。人们把这一天,也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吃的食物,也与“龙”相关。比如,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吃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水饺,叫做“龙耳”或者“龙角”等等。还有很多与龙相关的美食,如米饭称作“龙子”;吃春饼,把它们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吃葱饼,人们把它叫做“撕龙皮”。
另外,还有如果面条和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还有吃油炸糕,叫“吃龙胆”。是不是很有意思!
4、二月二,引龙回
引龙回,也是传统习俗,最有特点的是撒灰引龙法。
在龙抬头节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接引到家里来,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并绕水缸一圈,这叫引龙回。
也有的风俗,人们先从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保佑风调雨顺,人财两旺。
5、二月二,剃龙头
民间,有“剃头**舅舅”的传说,在正月里一般不剃头,人们更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当然,现在也不是十分讲究正月不理发。头发长了,也需要正常理发。
但是,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的非常多,理发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大家都为讨个好彩头。
在二月二,如果是儿童理发,叫剃“喜头”,长大后出人头地,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如果是大人理发,是辞旧迎新,期望带来好运,富贵发财,万事如意。
6、二月二,戴龙尾
二月二,不仅有剃龙头,还有戴龙尾,你什么是戴龙尾呢?我们简要来了解一下,看看怎样戴龙尾。
这个比较简单,是给小孩子戴的龙尾。通常,把高梁杆切割成小段,再用花布或者五彩纸,剪出圆圆的纸片,大约像铜钱大小,在中间,再夹上一个高梁段,用线串起来,把花布和五彩纸剪成的一个穗,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
到了二月二的早上,小孩子们戴着龙尾,满街穿梭,追逐嬉戏,热闹非凡。龙尾在风的吹拂下,如长长的辫子一样,两会摆动,非常漂亮真。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古朴的风俗,仍然深深地留在了人的脑海里。戴龙尾,也就是龙的尾巴,给小孩戴,象征吉祥如意,健康活力,聪明伶俐。
7、二月二,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地区,“二月二”龙抬头时,讲究比较多,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放龙灯。
基本做法:当地老百姓用芦苇或秫秸去扎成小船。同时,用把萝卜切成一段段,再挖出中间的萝卜,刻出小油灯,加上油,插上灯芯,等待备用。
到时候,放到船上,或者插上蜡烛,点燃后,放到船上。再把龙船放到河里或水里,为龙照路。
8、二月二,有讲究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能行云布雨,受到人们祭拜。这一天,有许多禁忌,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一是在民间,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要抬头观天,怕使用针伤到龙眼,招灾惹祸;
二是也不要担水。据说,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要求人们不要到到河边或井边打水,防止打扰龙的行动;
三是忌盖房打夯。如果人们打砸地基,容易伤到“龙头”,要注意避让;还有的地方不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四是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认为这样容易伤到龙,怕伤到龙头,砸断了龙腰、龙尾,不吉利。
过去,人们在这天早上,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进行祭拜。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表示祈福纳祥、图吉利。
【小结】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日,这天一般处在惊蛰前后,万物复苏,农耕在即,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保佑丰收。
农历“二月二”这天,不仅是“龙抬头”的节日,还是土地神诞辰,是“社日节”。这一天,人们既有龙抬头传统习俗,又有祭社习俗。
#国学新知识#
拓展知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那么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是什么?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节日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的传统节日“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当二月初二这天,就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云为鹤家乡,海是龙世界。龙在人们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有雷有雨有水就是有了万物。这都是人们对一年年景最大的希望。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这是大家迎富的日子。所以人们把二月二作为一个喜庆吉利的日子,齐聚一堂祈福平安,预祝丰收。“龙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据说,每年2月23号这一天,三亚、云南、广西等一些旅游胜地也都举办一些盛大的活动迎接暖春的到来。
关于“二月二”叫春龙节,也就是吃爆米花有传说。《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山下立碑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零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财源滚进你的兜!
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这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龙有关系,说话是“龙”做事是“龙”,图的就是一个吉祥的好兆头,盼的就是一个好的年景啊!至于习俗,古人在二月二这一天还盛行吃春饼(即龙鳞)、吃面条(即龙须)、吃饺子(即龙耳)、吃爆米花等等,还有剃头、接女儿、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忌**龙眼等习俗,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馈赠。私塾先生则多在这天收学生,以占鳌头;娃娃们则在朗读:“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以求将来学有所成,吉祥如意。古人通过吃、游、打扮等种种形式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寄托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种种习俗在今天成为符号彰显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过三天。还是先说食俗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哪有不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的。希望**多为百姓做实事,那样就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话说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龙抬头,送礼只送大猪头。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说法。自古以来,祭奠祖先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之头。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闯入乡村小庙,向和尚讨食,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人们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家家户户煮猪头,是因为初一、十五都过完了,“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农户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从腊23日过小年时杀猪宰羊,正月一过,腊月杀的猪肉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不管亘古以来岁月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沧海桑田,但每到这一天,千家万户吃猪头肉迎接并庆祝这个日子的美好愿望可谓历久弥新。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情,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理理头,农历二月二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和“出嫁闺女回娘家”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象龙一样抬抬头,象征新的一年的开始。听说“龙剃头”的说法,为的是沾染些许龙气,换个说法叫作“龙剃头”,头面打理得光净齐整,人人显得意气风发,呈活虎生龙之象,有以龙自喻、独占鳌头之类的寓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二月二,家家接女儿。这就应验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趣味民谣,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龙飞凤舞升平世,燕语莺歌锦绣春。才女秋瑾就说过:画工须画人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奇葩”之说。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一个民族只有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月二龙抬头”寄托了祖先对龙的崇拜和尊敬,蕴含期望中华民族昂首向上腾飞崛起的理想和愿望。龙生龙,凤生凤。我们是龙的传人,先人对龙的顶礼膜拜和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我们怎能淡忘?我们是龙的传人,怎能忘记龙图腾呢?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开发,龙文化不能失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生活在农耕社会里的古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对季节的变化尤为敏感。二月二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云兴雨作,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人用“龙抬头”这一豪放的形象表现大地苏醒带给人们的震撼。农民们要耕种锄刨,开始新的一年的生产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希冀。春天带来万物的生机和活力,万象更新,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的日子。作为一年中春天的开端,给我们带来对新生活的期望和向往。让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春天,品味春天,珍惜这大好的春光,发扬光大龙的精神,做意气风发的龙的传人。
;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