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
苏州话骂人
正常来讲就是**狗的意思,就是路上随便都能看到的**的,没有品型的狗。
不过,也用来骂人,类似表示对方很庸俗,低级类的意思吧
妈**妈妈,到底应该叫姥姥还是外婆,最近南北方又因为方言有了新的分歧。
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区,除了北方方言外,剩下的赣、湘、吴、闽、粤、客家方言都是南方方言。于是便有了“北方官话一统,南方鸟语遍地”的说法。
作为一个在江苏上过大学的东北汉子,最懂这种分歧。
一
眼下正是**填志愿的季节,当年因为一纸志愿,离家千里,去江苏南京上大学,遇到了一窝江苏人。
刚上大学,对家还有依恋,每天晚上,大家都在宿舍里给爸妈打电话。因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总觉得聊天的内容很神秘,搞得跟谍战片似的。而在鸟语遍地的宿舍,**一口谁都听得懂的普通话,感觉一年四季在裸奔。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下决心至少要听懂室友们在说什么。跟学英语一样,先从词语开始。
有个盐城东台的室友,跟爸妈打电话时听上去情绪比较低落,忽然来了一句“没得命了”,我当即吓了一跳,以为他身患绝症,没几天好活了,便想着以后对他好一点。
他比较宅,我吃完饭后就顺手给他带,带的饭不好吃,他有时也来一句“没得命了”,我以为他在触景伤情,到**都吃不到一顿好饭。我带饭就更用心了,从食堂一路奔跑,就为了他能吃口热乎的,结果他也说“没得命了”。
说了那么多句“没得命了”,这小子依然活蹦乱跳的。后来我闹明白了,原来“没得命了”只是个感叹词,可以是难吃的没得命,也可以是好吃的没得命,小编综合来说不是“真的出人命”的意思。
时间一久,我听懂了很多词汇,甚至学会了发音,可一旦连成句子,我还是只听得懂那几个零星的词。
再加上室友们说方言的语速极快,字词之间的停顿黏黏的,除了开头一句“爸”、“妈”听清楚了,接下来就不知道他们在叽叽喳喳什么了,总觉得他们是用日语在念经。
到最后,江苏方言我尽学了一些骂人的口头禅,比如骂人办事不利索的苏州话“啊污卵”,比如骂人得意忘形的淮安话“神气六国的”,以及骂人口无遮拦的盐城话“掐屈子”……说起来也是倍儿溜。
二
在我老家那旮旯,大家讲的普通话都差不多,调门略有差异,所以走到哪里,都是兄弟,撸酒瓶子撸串儿甚至为你撸袖子,上下一条心。
来到南京后,发现江苏的朋友互相之间也用普通话交流,刚开始还以为是学生气,后来闹明白了,原来他们用方言根本没法交流。
同样都是南京人,高淳同学的话大家竟然都听不懂,而高淳距离南京城区只有几十公里路。
据说这是江苏最难懂的方言了,在当地流传的童谣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抗战时期高淳话还曾经被用作联络暗语,比密码还管用。
比如高淳同学管猪叫孬孬,鱼叫呶呶,蜻蜓叫杠杠,鸡蛋叫嘎嘎,蛤蟆叫赖嘿宝宝……这话风听得我一个东北汉子“把你接外”,哦,这是高淳话,表示“无奈”。
不到江苏,还以为“十里不同音”只是个谣传。江苏虽然没有我家那旮旯地方大,但是方言分得贼细,整个江苏分为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吴语区又分为太湖片和宣州片,太湖片又细分为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
在我家那旮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江苏这边,老乡都是两眼迷离,鬼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
同样一句话,在江苏能说出千百种版本来,比如一句简单的“爸爸去那儿”,苏州人要说“脑子,克以挠得?”扬州人要说“巴巴,到拿歪地了?”南通人要说“巴巴,锁腊梨替?”盐城人要说“巴巴,桑哪儿曲?”这还怎么交流?
三
既然同学们都用普通话交流,我渐渐地从语言孤岛的压抑中走了出来,而且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建设——在给室友矫正口音的过程中重拾自信。
江苏同学的普通话,实在是太塑料了,如果任由他们这么塑料地说下去,作为听众我也只好把同寝室的友谊化为塑料了。
就拿我那个盐城东台的室友来说吧,说普通话舌头都是直的,完全发不出翘舌音,而且鼻子不通气,前后鼻音完全没差别。最要命的,是“l”和“n”不分,连奶奶都喊不对。
这让我使命感爆棚,一次次地带着他打舌头,甚至想过用女朋友的卷发棒给他软一软。说普通话不会卷舌头太要命了,就跟嘴里塞了一块肉一样,话都含在嘴里就算了,你能忍得了一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跟你唠嗑吗?
没有后鼻音的男人,说起话来一点都不man,可我那室友偏偏爱唱beyond的《冷雨夜》和刘德华的《冷冷的冰雨》,真让我听出了冷雨夜一个人归家的孤寂,和那冷雨在我脸上胡乱拍的压抑。
最难改的是“l”、“n”不分,一句简单的“奶奶喝牛奶”,室友反复练了一年都不见效果,而且效果还反弹。有时集中注意力,奶奶、牛奶说出个七八分了,天南地北一顿乱侃又打回了原形。有时这句说对了,换句话又不对了,比如“火奴奴鲁”。
室友被我追得紧了,就想法子在碰到“n”的字眼上偷懒避开,跟我说话的时候总是绷紧神经,巧妙绕开我挖的每一个坑。
终于有一天避无可避,我步步紧逼:那个地方(火奴奴鲁)叫什么?
室友回答:檀香山。
(文中“我”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文:《****周刊》新媒体记者 俞杨
值班编辑:韩忠强
拓展知识:
苏州话骂人
贬义的“家伙、伙计”的意思,类似与混球样子。
方言转中文,意味还是有点变化。
苏州话骂人
这是一句骂人话。侮蔑、轻视别人时说的,有点臭小子的意思。
前沿拓展:
苏州话骂人
正常来讲就是**狗的意思,就是路上随便都能看到的**的,没有品型的狗。
不过,也用来骂人,类似表示对方很庸俗,低级类的意思吧
妈**妈妈,到底应该叫姥姥还是外婆,最近南北方又因为方言有了新的分歧。
现代汉语共有七大方言区,除了北方方言外,剩下的赣、湘、吴、闽、粤、客家方言都是南方方言。于是便有了“北方官话一统,南方鸟语遍地”的说法。
作为一个在江苏上过大学的东北汉子,最懂这种分歧。
一
眼下正是**填志愿的季节,当年因为一纸志愿,离家千里,去江苏南京上大学,遇到了一窝江苏人。
刚上大学,对家还有依恋,每天晚上,大家都在宿舍里给爸妈打电话。因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总觉得聊天的内容很神秘,搞得跟谍战片似的。而在鸟语遍地的宿舍,**一口谁都听得懂的普通话,感觉一年四季在裸奔。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下决心至少要听懂室友们在说什么。跟学英语一样,先从词语开始。
有个盐城东台的室友,跟爸妈打电话时听上去情绪比较低落,忽然来了一句“没得命了”,我当即吓了一跳,以为他身患绝症,没几天好活了,便想着以后对他好一点。
他比较宅,我吃完饭后就顺手给他带,带的饭不好吃,他有时也来一句“没得命了”,我以为他在触景伤情,到**都吃不到一顿好饭。我带饭就更用心了,从食堂一路奔跑,就为了他能吃口热乎的,结果他也说“没得命了”。
说了那么多句“没得命了”,这小子依然活蹦乱跳的。后来我闹明白了,原来“没得命了”只是个感叹词,可以是难吃的没得命,也可以是好吃的没得命,小编综合来说不是“真的出人命”的意思。
时间一久,我听懂了很多词汇,甚至学会了发音,可一旦连成句子,我还是只听得懂那几个零星的词。
再加上室友们说方言的语速极快,字词之间的停顿黏黏的,除了开头一句“爸”、“妈”听清楚了,接下来就不知道他们在叽叽喳喳什么了,总觉得他们是用日语在念经。
到最后,江苏方言我尽学了一些骂人的口头禅,比如骂人办事不利索的苏州话“啊污卵”,比如骂人得意忘形的淮安话“神气六国的”,以及骂人口无遮拦的盐城话“掐屈子”……说起来也是倍儿溜。
二
在我老家那旮旯,大家讲的普通话都差不多,调门略有差异,所以走到哪里,都是兄弟,撸酒瓶子撸串儿甚至为你撸袖子,上下一条心。
来到南京后,发现江苏的朋友互相之间也用普通话交流,刚开始还以为是学生气,后来闹明白了,原来他们用方言根本没法交流。
同样都是南京人,高淳同学的话大家竟然都听不懂,而高淳距离南京城区只有几十公里路。
据说这是江苏最难懂的方言了,在当地流传的童谣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抗战时期高淳话还曾经被用作联络暗语,比密码还管用。
比如高淳同学管猪叫孬孬,鱼叫呶呶,蜻蜓叫杠杠,鸡蛋叫嘎嘎,蛤蟆叫赖嘿宝宝……这话风听得我一个东北汉子“把你接外”,哦,这是高淳话,表示“无奈”。
不到江苏,还以为“十里不同音”只是个谣传。江苏虽然没有我家那旮旯地方大,但是方言分得贼细,整个江苏分为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吴语区又分为太湖片和宣州片,太湖片又细分为苏沪嘉小片和毗陵小片……
在我家那旮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江苏这边,老乡都是两眼迷离,鬼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
同样一句话,在江苏能说出千百种版本来,比如一句简单的“爸爸去那儿”,苏州人要说“脑子,克以挠得?”扬州人要说“巴巴,到拿歪地了?”南通人要说“巴巴,锁腊梨替?”盐城人要说“巴巴,桑哪儿曲?”这还怎么交流?
三
既然同学们都用普通话交流,我渐渐地从语言孤岛的压抑中走了出来,而且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理建设——在给室友矫正口音的过程中重拾自信。
江苏同学的普通话,实在是太塑料了,如果任由他们这么塑料地说下去,作为听众我也只好把同寝室的友谊化为塑料了。
就拿我那个盐城东台的室友来说吧,说普通话舌头都是直的,完全发不出翘舌音,而且鼻子不通气,前后鼻音完全没差别。最要命的,是“l”和“n”不分,连奶奶都喊不对。
这让我使命感爆棚,一次次地带着他打舌头,甚至想过用女朋友的卷发棒给他软一软。说普通话不会卷舌头太要命了,就跟嘴里塞了一块肉一样,话都含在嘴里就算了,你能忍得了一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跟你唠嗑吗?
没有后鼻音的男人,说起话来一点都不man,可我那室友偏偏爱唱beyond的《冷雨夜》和刘德华的《冷冷的冰雨》,真让我听出了冷雨夜一个人归家的孤寂,和那冷雨在我脸上胡乱拍的压抑。
最难改的是“l”、“n”不分,一句简单的“奶奶喝牛奶”,室友反复练了一年都不见效果,而且效果还反弹。有时集中注意力,奶奶、牛奶说出个七八分了,天南地北一顿乱侃又打回了原形。有时这句说对了,换句话又不对了,比如“火奴奴鲁”。
室友被我追得紧了,就想法子在碰到“n”的字眼上偷懒避开,跟我说话的时候总是绷紧神经,巧妙绕开我挖的每一个坑。
终于有一天避无可避,我步步紧逼:那个地方(火奴奴鲁)叫什么?
室友回答:檀香山。
(文中“我”为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文:《****周刊》新媒体记者 俞杨
值班编辑:韩忠强
拓展知识:
苏州话骂人
贬义的“家伙、伙计”的意思,类似与混球样子。
方言转中文,意味还是有点变化。
苏州话骂人
这是一句骂人话。侮蔑、轻视别人时说的,有点臭小子的意思。
原创文章,作者:笔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