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媒学院是几本(四川传媒学院2022录取分数线)

前沿拓展:

四川传媒学院是几本


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是三本。四川传媒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经**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扩展资料

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13年,经**批准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


教育必须密切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2017年,进入智媒体时代;2020年,国家提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2021年,“元宇宙”引发世界对媒介变革与社会文化变革的遐想。

四川传媒学院于2005年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于传媒行业和四川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卓越**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首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示范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21年获批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此为契机,探索国家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生力军,强化8个机制、价值、时代、行业、应用、智慧、实践、双师特色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应用型**,培养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始终基于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升级:

0.1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基于岗位培养精通某一环节制作的专业人才;

1.0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培养懂“广播电视+新媒体”全平台制作的全环节人才;

2.0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培养懂“广播电视+新媒体”创作及运营的全媒型人才;

2021年,在新时代政治文化经济语境下,顺应**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大转型,值此引起未来媒介变革的“元宇宙”元年,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于自身交叉学科属性与承担的政治文化使命,适应文化建设、产业发展与高教转型需求,推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探索培养3.0编导应用型人才:

①文化建设:立足智媒体时代**文化与国家形象建设需要,需要培养具有政治思想与人文理想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②产业发展:立足新时代新生产力变革需要,需要培养具备媒介素养、创新精神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③高教转型:立足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需要,需要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2022年经过研讨与论证,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找准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及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政治思想、人文理想、媒介素养、创新精神,同时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节目策划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节目导播与直播、新媒体运营与推广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用型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的调整,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从高素质到融合型的转型,培养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生力军。

二.加强“思业融合”,培养“有主心骨”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肩负着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使命,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理想信念引领与传媒专业教育并重,同为人才培养的“主心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基于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思业融合”,2022年探索构建“‘3+6+3’思业融合”模式,厚培编导人才的“底蕴”“底色”“底气”,持续为社会输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故事、传播**声音”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一)顶层设计围绕3个“融合”。紧紧抓住智媒时代的创新人才需求,以“思业融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通过“思政+专业”融合(思政教育对接专业教育需求)、“思路+行业”融合(人才培养思路对接行业需求)、“思维+创业”融合(创新思维对接创业需求),实施“适应新需求、探索新模式、培养新人才”的全领域人才培养改革。

(二)具体建设实现6个“度”。立足新时代、新媒介、新文科建设要求,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强化提升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以沉浸式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推动主流价值进教材、进头脑,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实践建设,促进**建与师资建设有机结合,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高度、课程建设有深度、教材建设有厚度、师资建设有亮度、培养过程有温度、人才培养有新度。

(三)建设过程聚焦3个“示范”。以打造“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示范专业”为3个建设着力点,由点及面,实现“课程思政”示范效益辐射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专业建设”的三个有机环节,系统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生态。2020年,该专业课程《纪录片创作》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影视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组教学团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022年《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促进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媒体深融生态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着产业及职业分工,对于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人才培养转型,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要培养在“众声喧嚣”的传媒生态中做强主流发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必须强化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可分为四条“培养线”:

(1)理论线

注重培养交叉融合的理论素养。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读、写、说”类、“文、史、哲”类、“科学素养”类课程,在教学中,充实第二课堂人文类课程,邀请专业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行业专家分享一线实践经验,增强专业见识,提升理论平台,强化文化素养。

(2)媒介线

注重培养媒介融合的互联网思维。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变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认知媒介传播生态、掌握媒介传播规律、培养应变求变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融媒体运营中。

(3)创作线

注重培养学科融合的实践创作能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三对接”全环节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实施梯队式实践创作练习,结合传媒行业编导人才需求,分方向、阶段性创作微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网络剧及综艺节目、大型晚会创作,学生作品《德夏》获九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多元文化奖、《春来》获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短片导演奖,微电影《父亲》在**六台电影频道播出。近十年来,为各级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文化传媒公司输送3000余名优秀的编导人才。

(4)素养线

注重熔铸传媒人才的道德文化基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立德树人”与“传媒特色”同频共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探索“课程思政”浸润专业教学之路,通过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村实习基地建设,打造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全方位布局,将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家国情怀等文化基因熔铸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能够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具有高尚道德情**的编导人才。

时代演变,使命不忘。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公共文化场域中,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更应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求,从高素质到融合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与能力素养、能为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引吭呐喊、激浊扬清”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生力军。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思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G2021-146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牟榕,四川传媒学院教师,从事传媒教育研究

责编:李扬

拓展知识:

前沿拓展:

四川传媒学院是几本


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是三本。四川传媒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经**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扩展资料

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13年,经**批准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


教育必须密切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2017年,进入智媒体时代;2020年,国家提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主流媒体;2021年,“元宇宙”引发世界对媒介变革与社会文化变革的遐想。

四川传媒学院于2005年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服务于传媒行业和四川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卓越**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首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拥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省级示范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21年获批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此为契机,探索国家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生力军,强化8个机制、价值、时代、行业、应用、智慧、实践、双师特色建设。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应用型**,培养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始终基于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升级:

0.1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基于岗位培养精通某一环节制作的专业人才;

1.0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培养懂“广播电视+新媒体”全平台制作的全环节人才;

2.0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培养懂“广播电视+新媒体”创作及运营的全媒型人才;

2021年,在新时代政治文化经济语境下,顺应**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大转型,值此引起未来媒介变革的“元宇宙”元年,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于自身交叉学科属性与承担的政治文化使命,适应文化建设、产业发展与高教转型需求,推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探索培养3.0编导应用型人才:

①文化建设:立足智媒体时代**文化与国家形象建设需要,需要培养具有政治思想与人文理想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②产业发展:立足新时代新生产力变革需要,需要培养具备媒介素养、创新精神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③高教转型:立足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需要,需要培养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2022年经过研讨与论证,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找准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影视行业高质量发展及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政治思想、人文理想、媒介素养、创新精神,同时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节目策划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节目导播与直播、新媒体运营与推广等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用型人才。

上述培养目标的调整,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从高素质到融合型的转型,培养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生力军。

二.加强“思业融合”,培养“有主心骨”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肩负着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使命,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理想信念引领与传媒专业教育并重,同为人才培养的“主心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基于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思业融合”,2022年探索构建“‘3+6+3’思业融合”模式,厚培编导人才的“底蕴”“底色”“底气”,持续为社会输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故事、传播**声音”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人才。

(一)顶层设计围绕3个“融合”。紧紧抓住智媒时代的创新人才需求,以“思业融合”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通过“思政+专业”融合(思政教育对接专业教育需求)、“思路+行业”融合(人才培养思路对接行业需求)、“思维+创业”融合(创新思维对接创业需求),实施“适应新需求、探索新模式、培养新人才”的全领域人才培养改革。

(二)具体建设实现6个“度”。立足新时代、新媒介、新文科建设要求,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强化提升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以沉浸式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推动主流价值进教材、进头脑,推进“课程思政”专业实践建设,促进**建与师资建设有机结合,致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高度、课程建设有深度、教材建设有厚度、师资建设有亮度、培养过程有温度、人才培养有新度。

(三)建设过程聚焦3个“示范”。以打造“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示范专业”为3个建设着力点,由点及面,实现“课程思政”示范效益辐射专业“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专业建设”的三个有机环节,系统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生态。2020年,该专业课程《纪录片创作》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影视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组教学团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022年《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促进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媒体深融生态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着产业及职业分工,对于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倒逼人才培养转型,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要培养在“众声喧嚣”的传媒生态中做强主流发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必须强化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可分为四条“培养线”:

(1)理论线

注重培养交叉融合的理论素养。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读、写、说”类、“文、史、哲”类、“科学素养”类课程,在教学中,充实第二课堂人文类课程,邀请专业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行业专家分享一线实践经验,增强专业见识,提升理论平台,强化文化素养。

(2)媒介线

注重培养媒介融合的互联网思维。面对互联网时代大变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认知媒介传播生态、掌握媒介传播规律、培养应变求变以及创新的思维、能力,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融媒体运营中。

(3)创作线

注重培养学科融合的实践创作能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三对接”全环节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实施梯队式实践创作练习,结合传媒行业编导人才需求,分方向、阶段性创作微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网络剧及综艺节目、大型晚会创作,学生作品《德夏》获九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多元文化奖、《春来》获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短片导演奖,微电影《父亲》在**六台电影频道播出。近十年来,为各级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文化传媒公司输送3000余名优秀的编导人才。

(4)素养线

注重熔铸传媒人才的道德文化基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立德树人”与“传媒特色”同频共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探索“课程思政”浸润专业教学之路,通过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村实习基地建设,打造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全方位布局,将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家国情怀等文化基因熔铸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能够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具有高尚道德情**的编导人才。

时代演变,使命不忘。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公共文化场域中,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更应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求,从高素质到融合发展,培养具有理想信念与能力素养、能为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引吭呐喊、激浊扬清”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生力军。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思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G2021-146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带头人,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牟榕,四川传媒学院教师,从事传媒教育研究

责编:李扬

拓展知识: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名品学习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75033.html